讀【哲學諮商室】其實,我真的夠好
「夠好good-enough」對於「媽媽」或「自體免疫疾病」或許都是一帖很好的處方。
******
【哲學諮商室】其實,我真的夠好
作者 褚士瑩
還記得那個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妮妮嗎?在那一次跟奧斯卡老師的對話半年後,有一天妮妮突然在臉書上po了一則這樣的感慨:
盤點這幾年來,我每年的業績
發現,原來我真的並不差!
可是,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?那種「不夠好」「沒資格」「一定是我努力不夠」的罪惡感如影隨形
然後,當我發現,原來,我真的很棒
眼淚默默流了下來
哼!我沒有不好阿!妳別再騙我了
我看到以後,忍不住私訊問妮妮:「你是怎麼突然會發現自己夠好的呢?」
一種「自己對抗自己」的病
妮妮花了幾個月的時間,慢慢思索,客觀的檢視自己,然後漸漸發現,這種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」的病,就像罹患了所謂的「自體免疫性疾病」(Autoimmune disease)一樣。
我們身體裡面免疫系統的抗體,原本是針對外來的抗原或體內不正常的細胞(如腫瘤細胞),但是罹患這個病的人,卻為了保護自己,認友為敵,去攻擊正常細胞,想把身體裡本來不是病毒或細菌的正常東西,當成病毒或細菌來攻擊,想辦法驅出體外。
這個病的常見症狀,包括輕度發燒,感覺疲倦,這些症狀常常快速出現與消退,就像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」這種病一樣,很多人病了一輩子到老了也沒發現。
醫學上,至少有80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類型,也就像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」這種病一樣,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。
這個病不是只有東方人會得,在美國是每100個人裡面有7個人罹患的疾病,而且醫生也不知道為什麼,這讓人一不小心就會被自己擊垮的病,發生在女性身上比男性多。
說不定,我們也患了心理上的「自體免疫性疾病」,本來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,卻因此做出對抗身體內正常的自己的事、攻擊了不該攻擊的對象。
好消息是,這個病是能夠治療的。治癒這個怪病的第一步,就像妮妮一樣,找到足夠的證據,意識到「其實我真的夠好」。如果我們清楚知道這個造成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」的病因,就能夠順利走上療癒之路。
讓你長期無法相信自己的陰影
「我不夠好」的暗示,往往來自於家庭。
上個世紀的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(D. W. Winnicott. 1896~1971),曾經發展出一套有趣的理論,在他寫的《父母-嬰兒關係的理論》中,有一種典型就叫做「夠好的媽媽」(good-enough mother)。
通常我們覺得對孩子無微不至關心的,叫做「完美媽媽」,相對還說,孩子就算哭到岔氣也不管的狠心媽媽,就是所謂的「壞媽媽」。但是「夠好的媽媽」,並不是完美媽媽,而是只有在被孩子需要的時候,才適時出現、而不需要的時候,會適時退開的媽媽。
無論是給少了、給多了都會阻礙孩子發展。溫尼科特相信,只有逐漸減少孩子對母親的依賴,才能真正養育孩子。
說不定,我們都有一個「完美媽媽」──她從小為了我們好,成為一個控制力超強的媽媽。怕我們掉進水裡,所以不讓我們去海邊游泳;怕我們手指頭被刀子削到,所以水果都是媽媽削好的;怕我們知道自己長相真的很平凡,因此整天用「小帥哥」、「大美女」相稱,彷彿那才是我們真正的名字。
但是完美媽媽做的這些事,卻讓我們從小喪失許多真實生活應該有的體驗,失去應該要有的成長空間、個體成長受到扼制。
如果我們很會游泳,就不需要害怕掉到水裡。
如果知道OK絆可以止血,而且知道放在哪裡,就不用怕刀子。
如果從小明白自己不是帥哥、美女,就不會長大變成整天在網路或現實生活當中,乞討別人讚美的心靈乞丐。
因為就算掉到水裡,手被刀子割到,長相普通,這樣的我,當然還是可以過得夠好,當然還是值得喜歡。
搞不好,那個「完美媽媽」,不是我們真正的媽媽,而是像討厭的腫瘤那樣,偷偷寄生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面很久了。
就像妮妮終於意識到的,我們雖然不完美,但也不代表我們壞,這中間有一個很棒的存在,叫做「夠好」。
知道伴隨偶爾成功而來的,大多數時候是失敗,好幾次在諾貝爾文學獎槓龜、陪榜的村上春樹,難道不夠好嗎?只要「夠好」,這樣的我,就足夠應付人生大多數的壓力與挫折,比起那個不可企及的「完美的我」,跟那個讓自己鄙視的「壞的我」,我真正喜歡的,是那個夠好的自己。
你呢?
資料來源
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400/article/6676
留言
張貼留言